道路蜿蜒而去,兩邊“砍頭柳”群枝勃發,微風拂過,綠意橫生,這是來自鄂爾多斯烏審旗烏審召嘎查的美景。相襯于滿目蒼翠,嘎查的廣場上則是“紅”色飄揚。紅色的標牌、紅色的亭廊、紅色的木屋,既蘊含著嘎查的紅色信仰,又深藏著村民的紅火日子。

鄂爾多斯市鄉村振興示范村——烏審旗烏審召鎮烏審召嘎查。圖片來源:烏審旗烏審召鎮人民政府
烏審召嘎查地處烏審旗烏審召鎮南部,以牧業生產為主,總面積420平方公里,總人口607戶1293人,草場總面積63.3萬畝,水澆地面積5950畝,牲畜年存欄3.9萬頭(只)。S215線、烏嘎線貫穿其境,境內鄂爾多斯四大佛教寺廟之一的烏審召廟歷史悠久,嘎查被列為鄂爾多斯市鄉村振興示范村。

烏審旗烏審召鎮烏審召嘎查廣場。 圖片來源:烏審旗烏審召鎮人民政府
“這些小木屋,還有那邊的賓館、餐廳,都是村里的來錢處,還帶動了貧困戶就業,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0多萬元,貧困戶人均增收1萬元?!睘鯇徴俑虏辄h支部書記永紅一邊說,一邊拿起木屋里擺放的酸奶飲料,“這是我們自己生產的,都是靠傳統手法制作而成,無任何添加劑,特別受歡迎?!?/font>
凡“錢”必有來“處”,這個“處”是烏審召嘎查脫貧攻堅的新“處方”,也是鄉村振興的新“歸處”。
50多年前,一代治沙女杰、綠色革命發起人寶日勒岱趟沙開路、問沙要綠,1965年,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作出決定,將此地命名為學習大寨的典型——“牧區大寨”。此后,作為全國牧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,一代又一代后來人造就了今天的一方水碧山青、綠意如錦,植被覆蓋率達74%,森林覆蓋率達33.29%。
“綠”是本色也是特色。進入新時代的烏審召嘎查強黨建、辟林苑、筑庭廊、立品牌,由村集體經濟實行公司化運作,挖掘整理“牧區大寨”生態建設歷史資源,創新開展“回顧式”生態體驗教育,大力培育生態經濟和生態產品,重點打造初始治沙地、“牧區大寨”中心、“牧區大寨”故事文化長廊、“牧區大寨”4個故事點等9處“牧區大寨”源頭文化,構建起了從烏審召嘎查到布日都嘎查的“老樹講生態”生態教育項目。將這些“點”連接成“面”后,“牧區大寨”黨員干部培訓教育基地雛形已現,“紅色基因+綠色信念”新內涵正在廣大黨員干部當中掀起新的“頭腦風暴”。
“這個培訓基地,是廣大黨員干部和農牧民深刻理解‘綠色鄂爾多斯’的現場講學基地,對進一步學習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大有益處。同時,干部研學也能帶動嘎查的集體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?!睘鯇徴冁傛傞L黨新峰介紹了嘎查的長遠謀劃。
有了“牧區大寨”黨員干部培訓教育基地的帶動,嘎查正在成為集自然環境、宗教祭祀、美食制作、民間演藝、民族競技、養生休閑為一體的美麗鄉村旅游目的地,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動力更足。2019年,僅培訓基地就接待學員3000多人,一共接待游客2.1萬人次。依托這個增收新杠桿,嘎查推行“村集體經濟+合作社+貧困戶”的利益聯結機制,將全嘎查的9戶貧困戶全部“接口”到產業鏈上,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鄂爾多斯細毛羊和烏審草原紅牛養殖業,村集體的公司以高于市場價收購貧困戶的炒米、牛奶、肉類等農產品,經村集體的副食品加工廠和風干肉廠進行二次加工后,作為當地的綠色食品賣給游客。
“在家門口就業,每個月有固定收入,供娃娃念書不是問題,比在外面打工強很多,日子越過越輕松了?!卑津v其木格說,她是嘎查的貧困戶,2019年起在培訓基地的賓館做服務員。
永紅則早有了謀劃:“村集體有錢了,能干事兒了,我們把這個培訓基地打造好,對外來的人和我們自己都有好處,讓我們新時代的‘牧區大寨’精神傳得更遠、更久?!?/font>
在鄂爾多斯烏審召嘎查,“綠水青山”成為真正的“金山銀山”,村集體經濟從“0”到“N”,貧困戶從“躺著看”到“站起干”,“牧區大寨”正在鑄就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綠色樣本。(來源:鄂爾多斯日報社)